永丰街道(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

1

永丰街道前身为永丰镇,位于双峰县中部,跨湄水下游两岸,东倚长潭株“金三角”,南临衡郴“弹性地带”,西承邵阳,北与娄底呼应。

永丰街道辖14个社区、32个建制村,总面积82.89平方千米,总人口10.12万,街道办事处机关驻一心社区怡心街78号(原永丰镇人民政府驻地)。区划调整情况为:将走马街镇的十字铺、水口、同德等3个建制村划出,与永丰镇的城北、复兴、城中、光辉、园艺、天青、文星、一心、城关、红旗、和塘、镜坪、五里、城西等14个社区以及杨联、茅坪、横塘、城东、颜家、风江、金田、南岸、城坪桥、泥湾、松坪、月龙、寨子山、璜壁堂、白杉、烟湾、洋荆、何家、井元、新垅、东华、福寿、合心、杨村、定胜、犁头、诸家、绍塘、钟鼓等29个建制村成建制合并设立永丰街道。

湄水从南入境,曲折向北流经镇区,注入测水。两岸为广平的沃土良田,历为农业发展的黄金宝地,主产粮食、生猪、蔬菜、鲜鱼、辣椒、辣酱、皮豆腐、药材、水果,养殖业居全市10强乡镇第四位,林业成为全区“千元山”建设样板。

2019年9月24日,永丰镇(永丰辣酱)入选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古镇来源

据《双峰春秋》载:唐开元四年(716),建有关圣殿,人口逐渐聚居。明万历年间更名为永丰镇。清康熙三十年(1691),湘乡至宝庆设驿站十六铺,永丰铺次第十。乾隆三年(1738),湘乡县丞驻永丰。咸丰三年(1853),成立中里团防局于永丰(设永清阁)。1951年8月建立双峰县,从此永丰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永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双峰,有着悠久的历史。论其历史沿革,恐怕一下子说不清楚。据《双峰县志》载:“古属九州之一的荆州;春秋战国时属楚;秦属湘南县,归长沙郡治;西汉时部分属连道,部分属湘南县;东汉时分属长沙郡连道和零陵郡湘乡县;南朝属湘乡县。以后作为湘乡的一部分,随其归属变更而变更”。但不管怎么变更,永丰都是这块古老地盘的政治中心。

永丰记忆 据老辈人回忆,上世纪初开始直至解放后的六十年代,永丰已曾是一座拥有多座古塔,十九座庙宇、殿堂,天地人和四总一家园的古镇。

那时的永丰,交通以水路为主,远航的商船在此启航或归来,各码头泊满了木船。湄水河畔,天青总(今天青街)、地灵总(今文星街一部分)、长生总(五里牌)、人寿总(今人寿路)及和风总(今和塘街)里的客栈和各式商铺迎送着南来北往的过客,临河的吊脚楼上,常有年轻的媳妇或闺女含情目送男人或情哥启航或归来。

湄水河畔的惜字塔

元霄观花灯,端午划龙舟,还有隔三差五的赶集,小镇吸引着四里八乡的男女老少;一到夏天,杨泗庙(今双峰宾馆前坪)前的河滩上,便有不少人家到这里晒辣酱,对岸和风总街尾,则有几家船厂,出厂的新船便也会侧卧于河边的大石头上曝晒、上桐油。这时的湄水两岸,一边是一钵钵的晒得黝红黝红的辣酱,一边是一条条刷得油亮油亮的木船,一到傍晚,不时有收酱的妇女和油船的工匠之间的阵阵山歌传来,弥漫于小镇上空。

还有中秋夜的赏月、烧宝塔,九九重阳的登文塔……

一幅多美的古镇风情画啊!

古镇最具风情的还要数文塔和关圣殿,其中的文塔,系乡人为振兴邑内文风,于同冶二年集资修建,与双峰书院遥相呼应。文塔建成当年,荷塘二十四都就出了八个秀才,后来,又出举人、进士多人。

县文联前主席朱剑宇是这样描述他当年所见到的文塔的:“文塔立于镇东南的塔山顶上。七层八角, 层层角角的飞檐下, 都挂有一只精巧的铜铃。有风吹来, 五十六只铜铃便丁零丁零一片。铃声还邀动住在塔里的鸟儿, 一道回绕在县城上空, 久久不散。每当这时, 镇里的大人小孩, 总会翘首追望, 那份欣慰, 那份怡然, 便在一个个脸上溢开。人们以为, 莫看是解放后才置的新县, 比起其他老县, 这永丰也是有根有底的古镇, 立为县城并不逊色。”

关圣殿则是古镇的又一骄傲,是一座颇具规模、典型传统风格的殿堂,是永丰众多殿堂、庙宇的代表作。永丰人民民间有传说,当年吴三桂带兵打仗经过永丰时,已成败局,晚上,宿在殿内的吴三桂做了一个梦,梦中关公教给他一套战术,第二天,吴三桂运用关公赐给的战术,挽回定局,打了个大胜仗。为了报恩,吴三桂到镇上一家铜匠铺打了一对铜仙鹤,献给关圣殿,供奉在关帝塑像两旁。这对铜仙鹤收藏在省博物馆。

令人痛惜的是,这两座极具文物价值的古建筑都毁于那个文化大革命“史无前例”的年代。这让很多永丰人,特别是文化人痛心疾首!(长生总)刘氏老中医刘智慧说:“文化大革命毁坏了双峰人民先辈名胜古迹,太可惜了”;家曾住人寿路新码头,在永丰土生土长的著名画家黄定初和原籍邵阳,在永丰生活了40余年的著名作家朱剑宇都曾这样说:“永丰如果不毁了文塔、关圣殿、双峰书院,不改造几条老街,保留吊脚楼,绝对不会比凤凰差。”

在湘中地区,民间上了年纪的老人至今还记得一句古话:九九八十一峒到川贵。这话是指古时,从湘乡到四川贵州的驿道,要经过八十一道关卡(峒,指关隘、山卡)。而根据我调查考证,这八十一峒的第一“峒”,就在湘乡涌口与我县铃子山地段。因为在古代,通商通邮、人员流动、文化交流,只有两种方式,一是水路,二是陆路,当年湘中地区与外界交流,两者兼有,往东、北方向,以水路为主,从测水、江口入涟水,近可达湘潭、长沙,远可至武汉、上海;因船行至永丰,便再无法前行,若往西、南,就只有走陆路了。境内最主要的驿道,便是从涌口入境,至永丰、青树坪、出界岭,达宝庆(今邵阳),从宝庆便可再往西南各省。当年的这条古驿道便是今日的320国道。由此就可以定论,双峰是古代由湘中通往川贵的第一关,是华中南通往大西南的门户之一。

永丰乃至整个双峰就处在于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公路发达以前的水运年代,永丰镇自古处于涟水水系支流可通航线的最末端。千百年来,由于水路航运的繁荣,境内盛产的煤炭、石膏、茶叶、辣椒、药材、大豆等,便从永丰、洋潭等码头起航运往湘乡、湘潭、长沙、武汉,以至更远的上海、宁波等地,外地的大米、布匹、糖果、盐等也通过这条水路运了进来。由于商船行至永丰老桥的鲤鱼井码头,再也不能前往,永丰于是成了湄水——侧水——涟水——湘江——长江水路沿线中最后的商贸集散地,是通往大西南的第一站。

那时的永丰,还是湘西南通往五岳之一南岳衡山的必经之路,每年的农历七至九月,宝庆、祁阳、城步、绥宁、安化等地去南岳晋香的香客,从驿道入境,在五里牌分路,由便道进入永丰,沿天青、地灵、长生、人寿四总而下,经定胜桥(今老桥)进入和风总,再经颜家巷、扶稼堂(今三中)、过路塘、沙田、石桥上、娘娘殿、沙子塘翻越黄巢山,再经井字、攸永、石地方往衡山。

据说永丰最初开埠,除了是水路运输的最后一站,需形成一个商贸集散地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永丰也是各路香客由官道进入便道的第一站,经过长途跋涉的香客亟需歇息休整、烧香拜佛,长生总看病,于是客栈、庙宇、香铺应运而生。至建国初期,整个永丰镇虽然只有2000余人,400多户人家,但各种商铺就达200多家,其中客栈、药铺、医馆、香铺各有10多家,庙宇、殿堂达近20座。

每年的七八九三个月,各路香客接踵而至涌入永丰,客栈、香铺生意兴隆,药铺、医馆排队看病,庙宇、殿堂香火不断,香客们诵唱的《拜香歌》,飘溢于三街四总、庙宇殿堂的上空。

在通商的同时,长江中下游各省丰富的民居、建筑、桥梁、服饰、语言、饮食等各种文化也被不断引进,于是,湘乡一带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即不断引入的江南文化(古越文化)和原住民传统的楚文化,及西南文化(古巴文化)的渗入,使多种文化相汇交融。这种现象以古镇永丰尤为明显,保留至今,例如双峰的桥梁,既有江南的石拱桥、石板桥,也有大西南的风雨桥,最为奇特的现象是,永丰老桥,古名定胜桥,曾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江南风格的石拱桥,而仅数里以外的月龙桥、福寿桥等,则是地道的西南地区的风雨桥,由此往南,是石牛山区,也曾有桥亭风雨桥等,往北,则全是石拱桥或石板桥;建筑上,既有江南风格的砖木结构庭院式建筑,也有湘西传统的吊脚楼和木板房。和塘街临河一侧还残留着木质结构的吊脚楼,石牛山区也还保留有木板房;语言上,双峰方言中有些字(词)发音既和广东、广西、四川等华南、西南语系话相同,同时又有不少字(词)与上海话等江南语系同音。

我土生土长在这座古镇,已40多年了,其中大部分时光是在老街和塘街中的那弄祖屋度过的。

和塘街依湄水而建,最初是些小商铺、客栈、作坊,房屋大多为青砖和土砖而建,为防洪水,下半部为青砖,上半部为土砖,靠河一侧是木质的吊脚楼,街中是青石板路。小时候,爷爷经常给我翻古、讲白(念po)话(永丰人把讲述过去亲历的事情称为翻古,将听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叫作讲白话),爷爷讲过与永丰无关的三国、薛云贵、赵癞头;也讲了曾经永丰而过的吴三桂、太平军、北伐军、日本鬼子、广西粮子(白崇禧军队)、解放军;讲过定胜桥、关圣殿、祖师殿;讲过杨家大伯、璇保长;讲过湄水河里来来往往的驾船佬;讲过老桥上面新码头河中的古井;讲过天、地、人、和四条老街和永丰镇中医如何一绝……

我10岁那年,83岁的爷爷过世了。之前几年,爷爷他还中风瘫痪了一年多年,不能说话,他给我翻古、讲白话的时候,是在我九岁以前。如今,那些古事、白话在我脑海里已变得依稀、遥远,天地人和四条老街也变了模样,只有湄水河中的这口古井还在。后来请刘神威传人刘氏专业中医按摩、针灸、加中草药治愈,可中医特色算中国一绝。

湄水河中的古井

永丰自古有两大名吃,一是永丰辣酱,二是皮豆腐。辣酱当年被曾国藩带进宫中进贡给西太后品尝过,豆腐则受到过微服巡访江南时到五里牌的乾隆皇帝的称赞。听祖辈讲,这两样东西之所以出名,都是因为水质好,这水便是取自河中的这口古井。当年曾国藩带进宫里做贡品的辣酱就产自人寿巷的老店“蔡广祥”。这样算来,古井至少也有两百多年了。我爷爷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直在人寿巷对岸的和风总开豆腐店,用的也是河中的井水,加上严谨的工艺,祖父的豆腐曾远近闻名,连数里之外的扶稼堂的大财主朱修也隔不上三五日就要使唤厨人来我家拣豆腐,“龚福和”也就成了当年小镇的老字号招牌。

如今,小镇的居民已用上自来水10余年了,即便去河中井里挑水洗菜的人自然少了,去井边的也都是人寿巷的人。直到有一天,家里要晒制辣酱,母亲突然对我说:“你到对河井里去挑担水来,自来水晒的辣酱不好吃。”

古镇的传统系列小吃也很有特色。以永丰辣酱为代表的其他传统小吃,如豆腐干、霉豆腐、豆豉、干盐椒、干盐姜、干豆角等等,及五花八门的坛子菜,自古以来是永丰民间饭桌上常见的菜肴,经过人们长期的加工泡制,已形成独特的风味,深得人们喜爱。

小时候,一因家庭拮据,二因挑食,造成我食量很小、体弱肌瘦,母亲很是心痛,常常从床头那两个分别装着她晒制或腌制的辣酱和豆豉,用干荷叶和麻线裹扎得严严实实的陶坛子里,夹出一小撮辣酱或豆豉,用一小半调羹猪油炒老,端到我的面前。只有在这个时候,在母亲的守候和永丰辣酱或豆豉散发出的那股特有的香味中,我才会美美的吃上两碗饭。

吃饱了,我就又能美美地去上学,放学后和小伙伴下河摸螃蟹,上树捉知了,去郊外打野仗;元宵夜去街上观人山人海中的花灯;端午日到河边看擂鼓呐喊时的龙舟……

后来,我长大了,不用只有靠辣酱或豆豉才能吃下饭了,我家和街中其他的老铺面,兽头墙,石板路,也逐一被拆除,改造成了一弄弄楼房,我也在我家的楼房上娶来了新娘,生下了儿子。再后来,儿子也慢慢长大了,儿子也娶了新娘……

典故传说:永丰为什么叫永丰?

永丰镇原名:定胜镇!后为何改成永丰镇呢?永丰镇有神奇的故事。传说玉帝外孙女三圣母下凡和刘彦昌结为夫妇。每天云游人间宝地,不知不觉来到湘乡县湘邵驿站五里牌,正赶上老百姓都忙着晒辣酱,他们看着这红糊糊的东西特别香,就不由自主用指头沾了一点点放嘴里香甜爽口,小两口就住着不想回家了!也在这里开起了一个叫永丰辣酱买卖,生意越来越红火,畅销市场,供不应求!后来由于刘彦昌要去京城赶考,小夫妻在定胜桥吻别(后:改名永丰桥)!再后来三圣母被天兵天将抓走了压在华山底下黑云洞;可这辣酱只要贴着永丰牌子的就特别畅销,为了纪念三圣母,老百姓就习惯叫这一座古镇为永丰镇! 三圣母和刘彦昌离开这一块宝地几千年了,可这个故事经久流传,这永丰辣酱早已驰名中外!

获得荣誉

2019年9月24日,永丰镇(永丰辣酱)入选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本信息由公众编辑 人民关注 审核 引用请注明出处:https://www.justnews.com.cn/baodao/xiangzhen/2021/04/15/archives/11310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中国百科中国百科
上一篇 2021-04-15 16:47
下一篇 2021-04-15 17:09

相关推荐